其他

“两学一做”助力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2017-06-13 姜朝晖 德克赛智库
作者简介

姜朝晖(1980—),男,湖南邵阳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教育智库及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重要实践。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在公平、结构、改革和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同时也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和新的挑战。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秀的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人文交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更大力量。

“两学一做”是新时期党内教育的重大举措,无论是党中央,还是基层党组织,都坚持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教育,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然而,理论和实践之间始终存在差距,甚至还有着相当的鸿沟,必须通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并坚定执行,才能发挥应有的成效。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突飞猛进,但也面临许多新问题,亟须加强理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为契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全力推进高等教育各项工作,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深刻认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继党的群众教育路线、“三严三实”后党中央为深化党内教育做出的又一重要部署和重大实践,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两学一做”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战略部署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手段,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障,是一个完整且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体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员队伍建设是关键。党员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代表,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只有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先后历经了革命、建设以及改革3个不同时期,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环境的变化,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化,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确定影响因素不断增多[1]。特别是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美国总统后,出台的一系列美国民粹主义和经济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带来了新的考验。二是从内部来看,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也面临重重挑战。党中央为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先后开展了中央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许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纠正,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人民群众给予了正面肯定。但是一些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还比较严峻。比如,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责任感缺乏、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淡化,在党不言党和在党不爱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些党组织还比较涣散,没有系统地开展组织生活。破解这些问题,必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并且一以贯之,常抓不懈。新时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让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两学一做”是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的重要实践

从党内教育的历史来看,以往教育大都聚焦于“关键少数”,比如在此之前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要是到县处级,是属于“关键少数”的学习,没有向基层延伸和向全体党员拓展。中国共产党已经从1921年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有430万个基层党组织和8 700多万名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而决定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现了党内教育的全覆盖,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特点。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更需要发挥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位党员的作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把党的先进思想、理念落实到党组织的每一个神经末梢,让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起来。事实表明,2016年开始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几乎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动员了起来。无论是党的中央机关部门,还是最基层的乡村党支部,甚至海外工作的基层党组织,都在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6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部巴黎举办的国际性会议上,教育部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都在主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注】。这样一种管党治党的力度和广度,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

(三)“两学一做”是推动党内教育常态化和实效化的重大举措

推动党内教育由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又一重要特点。虽然以往的集中整治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期来看,党内教育需要久久为功,在经常性教育上下功夫,着力用好日常教育途径,推动党内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并通过优秀党员示范引领,带领全体党员不断进步。

常态化的学习不是走形式,而是坚持实际成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明确提出,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是手段,做才是目的。党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特别强调的是“带着问题去学,针对问题去改”,凸显了问题导向,同时还提出要“区分层次、分类指导”、认真落实“履行主体责任”以及要把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等原则性要求。由此可见,“两学一做”不是机械地学,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以问题为导向,强调领导主体责任,坚持党建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的思路,充分体现了目的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高度统一。在这样一种方法论的指导下,各行各业党内教育和实际工作同步推进,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7月,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852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2],提前5年完成了《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同时,高等教育在公平、质量、结构、活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以及国家、学校和地方专项计划等,扩大了农村地区大学生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教育公平进一步增强;通过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增加专业性人才培养,教育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通过实施“2011计划”和“双一流”建设方案,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通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和出台“放管服”政策,高等教育改革活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修订《高等教育法》和制定大学章程,高校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高等教育系统党的领导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未能很好坚守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能够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高等教育系统党的领导弱化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一些高校长期纠结于“书记”和“校长”谁为第一的问题,没能真正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和校长若有分歧,势必影响高校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党的领导弱化。二是许多高校教师和学者认为大学应该始终遵守“学术自由”,这一价值观本身没有问题,但有些教师却没有恪守“自由”的边界,惟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是从,但凡理论就认为是西方的好,在课堂上也是“我的课堂我做主”,对青年大学生传播一些不当的偏激言论。三是一些高校的大V或“网红”不加选择地传播一些言论,网络时代的“羊群效应”凸显,容易使社会热点问题放大,矛盾加剧,年轻的大学生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引导。这些倾向在许多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弱化和意识形态阵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高等教育结构性问题仍旧严重,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仍未形成

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许多难点问题,主要在于教育结构还不够优化。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高校办学陷入了一个误区,不少高校致力于追求办大而全的综合型大学,忙着改名、升级、升格,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学院升格为大学,很多大学都提出要争创世界一流大学,脱离了社会实际,违背了办学规律,结果导致了千校一面的局面,好的办学生态未能形成,过去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反而在盲目攀比中丢失。因此,潘懋元和陈斌撰文重提办好行业性大学[3],其实就是要继承和弘扬过去一些好的做法,改变高校办学大而全的问题。过去几年,教育部一直力推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因为各种原因成效还不显著,许多高校还在原地徘徊,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可以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就是优化整体结构,高等教育只有摆脱固有的结构性惯性和心理性惯性,走差异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三)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当我国高等教育解决了规模问题之后,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成了最紧迫的任务,当前高等教育一个突出的问题就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直接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人荒的矛盾凸显。关于这一问题,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阿特巴赫教授早就指出:“中国在建造一流院校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步……而有关质量及其相关的问题,如毕业生是否能在劳动市场胜任,仍然有待解决。”[4]同时,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不足。在自然科学方面,我国一些高精尖的技术长期依赖进口;在社会科学方面,高等学校对国家科学决策的智力支撑作用还很有限。高等教育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世界强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关起门来建设,而是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建成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无不是这样。我国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高等教育强国就没有教育强国,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在后续发展中必须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四)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偏弱,现代大学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自《纲要》出台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现代大学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上,从外部关系来看,和政府、社会的良好合作发展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对政府过于依赖,仍然在用计划性和象牙塔的思维办学;从内部关系来看,虽然过去几年许多大学都制定了章程,但大学办学行为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去行政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科层制结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加强,许多教授争相竞聘行政领导岗位的现象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局面尚未形成。

(五)高等院校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与“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文化要求仍有差距

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失去灵魂的卓越,大学便不再是大学,只是培养职业技术工人的工厂。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高校在“三风”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有些高校在管理上松懈,存在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现象,在市场的冲击下迷失了办学方向;二是有些高校教师将精力集中在科研、校外开办公司或到处讲课上,不能真正安心于教学工作,本末倒置,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三是有些学生上大学之后出现了“精致利己主义”或“空心化”的倾向,找不到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不能安心学习。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高校的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致命性影响,大多数高校的“三风”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要求相去甚远,与党中央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还不匹配,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

三、认真贯彻落实“两学一做”,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当今时代,大学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党中央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的贺信中提出了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学校的目标;2016年12月,他出席了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对高校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就高校“放管服”、创新创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与党中央领导的关心和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重道远。“两学一做”提出的思想理念和方式方法,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高等教育系统应深入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着重破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可以说,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能够迅速发展,并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经验。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好大学”是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中国办高校,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要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高校书记和校长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在党委领导下开展高校的各项工作。二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关系到党的战斗力,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基层党组织对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从组织、思想、制度等方面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考核和督促力度。三是要发挥高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党员作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特别是在党性立场和教学育人方面要切实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带着问题去学、区分类型去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必须落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结合高等教育当前的实际情况去优化。一是发挥好“双一流”建设的作用,办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树立典型,强调竞争,鼓励绩效,让普通高校也能够通过办好某一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行业。同时对高校评价标准也要发生改变,要让每所高校通过特色办学,都能在各自行业和领域办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二是持续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增强普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各个层级大学立足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拔尖创新型、创新创业型和应用型等各类型人才的培养,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错位”的问题,最大程度释放人力资本红利。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要通过协同方式实现。一是聚焦教学育人本业,引导名家名师为本科生上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育人上来,并将其作为立德树人和师德考评的重要方面。二是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科和全过程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由、健康和全面发展。三是共享资源,协同育人。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不同主体的作用,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联系,强调实践育人效果。

(四)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调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体现在高等学校,就是要通过优质的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要潜心治学,致力于科研创新和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高校科研成员要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着力加强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究。二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理念提出以来,服务社会发展成为高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服务成了大学的一种社会责任。美国学者罗德斯认为,21世纪的大学是涉及公众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个机构,致力于满足每一个社会需求[5]。高校通过产出一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以及积极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大程度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同时,高校也要通过实施应用性或实践性研究项目,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通过吸纳社会资源也必然会促进自身的发展。

(五)积极开展国际人文交流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认为文化自信至少包括3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产出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有致力于文化建设的使命和责任。有学者提到,即使我们不能坚守大学作为高雅文化传承者的地位,大学仍然有可能以文化探索者和建设者的身份立足社会[6]。作为传播文化的高校,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必须要有所作为:一是要深入研究文化自信的内涵和路径,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做出贡献;二是要着力加强高校的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党风、校风、研风、教风和学风,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培养具有正确“三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增强大国教育自信,积极推广中华文化,通过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和培养留学生等方式,主动宣传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播中国好声音,分享中国教育好经验,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规则制定,为人文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这样一种现实存在,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要做好“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是继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后大众化时代,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对于这些问题,当下或未来大学的发展,不管是后现代大学还是后历史大学【注】,抑或“废墟中的大学”,都必须予以正面回应。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方法论,比如关键在做、带着问题去学、全面经常性学习、一把手以身作则和注重差异等,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破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钟秉林教授曾提到,处于改革开放滚滚洪流中的中国大学,一方面必须保持其稳定性,始终坚守大学精神,避免在商品化、市场化的进程中丧失大学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必须主动顺应历史大势,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始终保持勃勃生机[7]。中国大学必须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只有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才能办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大学。

来源:姜朝晖.“两学一做”助力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121-127.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2]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2-26].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3] 潘懋元,陈斌.论行业特色型院校的回归与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3-6.

[4] 菲利普·G·阿特巴赫.巨人觉醒: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系统的现状与未来[J].覃文珍,译.大学教育科学,2010(4):3-17.

[5] 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蓝劲松,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4.

[6] 安东尼·史密斯.后现代大学的来临?[M].侯定凯,赵叶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3.

[7] 钟秉林.大学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